
飞鸟尽,功高震主良弓藏;狡兔死,国历走狗烹。史上上——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
对于皇帝来说,真正猛将就是大名一把双刃剑,对付敌人时他们不含糊,将分对付主人时他们也不会留手。别都而且越是功高震主锋利的“宝剑”,就越容易伤到主人。国历
历史上至少有十把这样的史上上“双刃剑”,也就是真正至少有十位“功高震主”的猛将。
这十位猛将指的大名是哪十个人?他们都是什么下场?
先秦时期
在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天下之前,秦国就曾出现过一位“功高盖主”的将分猛将,他就是别都被后世尊称为“杀神”的白起。
白起是功高震主秦昭襄王手下的一位名将,他曾指挥伊阙之战,带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,这一战,斩敌二十四万。
伊阙之战意义重大,此战的胜利代表着秦国的东进之路已被扫平,秦国可以随时东出。
公元前279年,白起又带兵大举进攻楚国,他直接攻占了楚国的国都,可惜没能抓到楚国的君主。
在之后的日子里,白起又多次出战,屡战屡胜,从未失利。
白起一生中最出名的一战,当属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,白起击败赵括,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。
这是白起的巅峰之战,也是白起最失败的一战,虽然白起消灭了赵国所有的军事力量,但是昏庸的秦昭襄王不允许白起消灭赵国。
两人因此闹得很不愉快,君臣间隙初显。
数年后,秦昭襄王再次兴兵伐赵,但屡战屡败,他只好求助于已经被弃置许久的白起。
但是白起认为,现在的秦军根本没有战斗力,就算是他也打不赢,因此他拒绝出战,直接告老还乡。
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是自恃功高,想要趁火打劫,因此他直接送走了白起。
在这些猛将中,白起还算是比较文雅温和的一位,但是他有功劳在身,就算他想与世无争,秦昭襄王也不会轻易放过他的。毕竟,功高到底震不震主这个事,不是白起说了算的,而是秦昭襄王这个“主”说了才算。
白起死后,秦国人落泪,敌国人高兴不已。
最高兴的当然就是赵国,因为白起给赵国带来的伤害是最大的。
不过,赵国并没有吸取教训,因为就在不久的将来,赵国也犯了这种“自毁长城”的错误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赵国是最难啃的骨头,而赵国之所以这么硬,就是因为有名将李牧镇守,王翦无法突破。
想要消灭赵国,就必须除掉李牧,于是王翦就使了一招离间计。李牧为了保护赵国,立过很多大功,但是他从未因此讨要赏赐。
可惜,李牧立下的这些功劳,却被赵王当作了威胁,他一直都不信任李牧。
而王翦在得知此事后,马上抓住机会,开始散布关于李牧的谣言。
赵王很快便听信了这些谣言,再加上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已经被秦国收买,李牧很快便被赵王赐死了。
没有了李牧,赵国再也扛不住秦国的进攻,所以很快就灭亡了。
赵国灭亡后,秦国势如破竹,很快便消灭了另外几个国家,统一了六国。
秦汉时期
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就属王翦立功最多,除了主动投降的韩国,其他五国的灭亡都与王翦有关。
因此,在战争结束后,王翦就是毫无疑问的第一功臣。
但是,王翦知道白起的结局,亲手操控了李牧的死,他对于功高震主的体会远超常人,他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准备隐退了。
但是,秦始皇并非一般的帝王,他知道王翦“功高震主”,但是他并不担心,因为哪怕他相信王翦的忠诚。
所以,秦始皇不但没有杀害王翦,还将他留在了身边。
而王翦也成为了第一个善终的“功高盖主”之将。
秦始皇结束了五百年的乱世,但是秦朝只存在了十四年。秦朝灭亡后就是楚汉争霸,楚汉争霸期间最耀眼的武将当然是“兵仙”韩信。
韩信是刘邦称帝之路上最重要的人,若不是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,刘邦绝对当不了皇帝。
因为韩信有无数次机会可以自立为王,但他没有这样做。
韩信的功劳大,实力强,而且忠心耿耿,是一个最完美的手下。
但可惜刘邦心中的自卑让他不由自主地开始怀疑韩信,韩信为他立下的那些功劳,都在提醒刘邦,让刘邦认清自己不如韩信的事实。
接受了这个事实的刘邦不得不想办法贬低别人,而韩信太厉害,贬不够,只能杀。
韩信死后,大汉没有了护国将军,险些被吕后给祸害到灭亡,幸好还有陈平周勃敢站出来反对吕雉。
吕雉也去世后,汉文帝刘恒即位,刘恒也不是省油的灯,他本想害死帮助了自己的陈平周勃,但陈平自己老死了,周勃被关进大牢后,被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救了出来。
汉文帝虽然没能整死周勃,但是汉文帝之子汉景帝,整死了周勃之子周亚夫。
汉景帝刘启刚一即位,便爆发了“七国之乱”,周亚夫在危急存亡之时挺身而出,保住了汉景帝的皇位。
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,汉景帝忌惮周亚夫的声望和实力,将他活活饿死了。
南北朝时期
两汉结束之后,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,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,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,也是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。
南北朝时期,就算父子之间也没有绝对的信任,皇帝与武将之间更是没有信任。
为了争权夺利,这些人什么都干得出来。
斛律光,北魏、北齐时期的名将,多次击败北周的军队,立下赫赫战功,凭借战功当上了左丞相。
他当了左丞相之后,位高权重,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,北周第五位皇帝高纬也认为斛律光有不臣之心,于是他与另外两个大臣联手,杀了斛律光。
斛律光死后,北周皇帝宇文邕非常高兴,之前他一直很忌惮斛律光,现在斛律光居然被他们自己人给害死了。
宇文邕知道这种杀害功臣的行为是不对的,但是他没有教给自己的儿子。
宇文邕去世后,他的儿子宇文赟即位。
宇文邕的弟弟宇文宪骁勇善战,立功无数,再加上他是皇亲国戚,因此在朝中位高权重。
而宇文赟猜忌皇叔宇文宪,于是便设计把他杀了。
尽管宇文宪真的非常老实,很多人为他求情,宇文赟还是不想放过自己这个叔叔。
说完了北朝,南朝其实也有这种事发生,南齐萧道成手下有个叫张敬儿的将军,非常厉害,在萧道成打天下的时候提供了很多帮助。
但是由于张敬儿的军事才能太过卓越,功劳太过耀眼,引来了齐武帝的猜忌。
齐武帝即位后,怀疑张敬儿有二心,于是便将其诱入宫中处死。
唐宋时期
唐朝开国时的最大功臣就是李世民,但李世民是皇子,他虽然“功高震主”,招人猜忌,但他可以正常继承皇位,所以不作数。
除去李世民,唐朝第一位功高震主的武将在“安史之乱”时期出现,他就是平定了叛乱的郭子仪。不过郭子仪提前做了准备,因此他也善终。
北宋开国时就没有打仗,因此也没有那种“功高震主”的武将,不过一个都没有就代表着每一个都是,赵匡胤平等地“伤害”了每一位武将。
若不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侵,宋朝怕是连一个名将都出不了,南宋初年有一位名将叫“岳飞”,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可惜也被害死了。
功劳越大越会被针对这件事,其实挺别扭的,这些武将和大臣为了得到赏赐或者得到其他的什么东西,会努力帮助皇帝去办事。
但是在办成事之后,皇帝有可能会将他们弃之如敝屣。
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局,人们肯定不会再帮助这位皇帝,众人办事的积极性就会下降。
也就是说,既不能出力,也不能不出力。
而站在皇帝的角度来说,他们既希望手下的人有能力,又希望他们不要那么有能力。
这些矛盾的根源就是“人心”,人心中的贪婪毁掉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,因此才会导致这些奇怪的矛盾,这些有功之人才会死得这么惨。
十位“功高震主”的猛将分别是:白起、李牧、王翦、韩信、周亚夫、斛律光、宇文宪、张敬儿、郭子仪、岳飞。善终的仅有王翦和郭子仪。
唐宋之后这样的人几乎就没有了,因为人们都懂得了隐藏锋芒,有些厉害人物立了功之后直接就走了,不会留在皇帝身边等死……